资料图片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吉林大学自曝陷入财务困境,使来自“两会”上那些并不明确的有关高校负债的说法突然间有了一个最为直接的指向。高校负债的窗户纸被彻底捅破
欠债30多亿,对吉林大学原本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2004年8月25日,在学校党政干部会议上,吉林大学校党委书记张文显就曾预警:“根据财务部门的报告,我们现在银行贷款22.69亿元,内债10.47亿元(含待结算基建经费),这意味着我们约有33亿元债务,而且从明年起有些贷款项目要开始陆续偿还本金。
今后,每年要支付1亿多利息。”
此一讲话公开发在学校的网站上。2005年3月8日,吉大校长周其凤在一次大会上也明确透露,根据学校财务决算,2004年吉林大学学校收入13.77亿元,支出15.43亿元,累计银行贷款23.59亿元。这一讲话同样出现在学校的网站上。
这些,都并未引起外界太多人的注意。甚至到2005年,教育部以“财务风险较大”为由,下令从2005年开始,吉林大学“新增银行贷款必须上报教育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贷款,否则将追究责任。”人们也没有把太多的目光投向吉林大学。
直到2007年3月19日学校财务处的一则通知。
当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该校校内网上贴出名为“吉林大学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通知称: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财务困境从2005年开始逐步显现。学校规模大,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为此,学校不得不向全校师生征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自曝,使来自“两会”上那些并不明确的有关高校负债的说法突然间有了一个最为直接的指向,高校负债的窗户纸被彻底捅破。
3月29日,本刊记者到吉林大学时,校党委宣传部长刘景辉告诉记者:你是这些天来的第16家媒体。
与此同时,在各种场合,有关吉林大学负债和高校破产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
欠债的吉林大学
有关吉林大学负债的具体数量,并无来自官方的准确数据,之前有媒体引校财务处工作人员语,称有30亿。刘景辉告诉本刊记者,没有这么多。而来自学校的一位中层干部则甚为明确地说,学校的贷款数量是26亿。但是,在被媒体曝光后,整个吉林大学已经三缄其口,记者几番都未能从财务处得到核实。不过,按照通知所称,自2005年以来,学校财务入不敷出的局面日趋严峻,由此判断,则学校欠债数量不会少于2004年的33亿。
这些欠债主要是银行贷款。根据吉林大学校内曾经的报道,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这样几笔:
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刚刚组建才两个月的新吉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15亿元贷款。
2001年11月,农业银行与吉大签订合作协议,在5年内向吉大提供20亿元信贷综合授信。
2003年5月,吉林大学与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签订了15年期的19亿元贷款合同,贷款年利率6.12%。
刘景辉在记者就此几项贷款询问时并未否认。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借贷情况。本刊记者所掌握的材料显示,吉林大学至少还和另外两家银行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借贷。不过,学校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借贷有些并未得到最后的完全兑现。
这些资金主要花费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头费上。
30多亿的贷款有多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06年第1号审计公告,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18所高校,至2003年末债务总额72.7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
而人头费,吉大校党委书记张文显在2005年的一次讲话表明,“我们学校一年的人头费占了国拨经费的95%。”而事实上的国拨经费,还要满足学校的日常行政开支。周其凤初任校长时曾经说过,“每天一睁开眼睛一天就要花五百万的钱”。
庞大的贷款,使得吉大每一年的学费收入,也只够归还银行贷款利息之用。而为“偿还”贷款,在过去的几年间,吉大每年都是通过到银行去“倒贷”,通过挖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暂缓资金压力。
在记者采访期间,正有媒体报某高校一财务处长在学校财务危机下的感言:“上挤下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刘景辉说,“我们感觉完全一样。”高校何时卸下债务包袱
目前我们看到的吉林大学,是一所“六校合并”后的高校——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与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2004年8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吉大现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现有教师6524人,在校生63204人,是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详细
高校为何债台高筑
这些巨额债务是怎样产生的呢?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几年扩招后,确需扩大校区面积、增添教学和生活设施,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种是追求豪华,甚至不惜工本,这就有点离谱了。梅贻琦那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已为人所共知,但校园建设上的攀比之风仍盛。>>>详细
吉林大学自曝欠巨债 向全校师生征集解决方案
黑龙江部分省属高校陷入“以贷还贷”困境
欠债原因
吉林大学的这些贷款较为密集地发生在2000~2004年之间,正与其合并的步伐相一致,人们很自然的将负债归咎于合并所带来的“大跃进”。2000年6月,原分属于教育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的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并入吉林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8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加入吉林大学。合并使得原本就有上万学生的吉林大学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所拥有的6个校区8个校园,使得吉林大学校区在长春市处处可见。教师们说,“世界很小很小,吉大极大极大。”对政府、高校、银行、社会来说,当时的合并皆大欢喜。吉林大学的一位中层干部分析说,原属于各部的学校正好借机与原主管部委脱钩且能搭上一个更好的“航班”,高校通过规模赢得巨大声誉,银行则找到了一个保险的贷款对象。而社会上的众多考生,则为多了一个入学机会而欢呼。于是,雄心勃勃的学校开始大兴土木、大力扩招。2002年,吉林大学成功地进入教育部“211”(即21世纪全国建100所重点名牌大学)的行列,2004年一跃而为副部级单位。但是,吉林大学在成为巨无霸,开始有睥睨之气的时候,也开始成为了大量贷款的吞噬机。老吉林大学的副校长邴正现在是吉林省社科院院长,也是新吉林大学的教授。他告诉记者,在并校前,老吉林大学曾向中国建设银行贷过款,“当时的1亿贷款对上万人的老吉林大学也算不了什么。”大量的贷款首先带来的是学校面貌的焕然一新。一位前几年博士毕业留校的吉大毕业生回忆说,他当初在吉大读本科时,“冬天贼冷,木质的窗框,好多玻璃都不完整,那个时候,十个人住一间宿舍,还曾经住过十四个人的大通铺。那个时候最想的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合并新建后,学生宿舍得到极大改观,四个人一间,不再有大通铺,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校也加强了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和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同时,新增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新增家属住宅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与基础设施的改善相应的是教职员工待遇的提高。邴正说,并校后,所有的教职员工的待遇是向着原有的高的水平看齐的,“合在一起了,同一档次谁高谁低都会闹矛盾,惟一可行的就是把大家的工资按高标准拉齐。”同时,并校也使得人才流失加剧。“原本在老校时是‘老大’的教师,一并校在同一专业中地位下降,那自然就想寻找出路,而想到吉林大学来挖墙脚的学校不在少数。”为了留住这些教师,只有加大津贴。在这些年中,教职工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但是,在迅猛的扩张过程中,也有很多无谓的流失。张文显曾直指:“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比豪华、比宽绰、铺张浪费,乃至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等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张文显与周其凤都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容纳几百人的教室几个人在上自习,却开着全部的灯,大白天室内室外灯光长明的现象比比皆是。2005年,张文显在全校的党政大会上说,吉林大学每年的水电气等运行经费高达1亿多。浪费的资源不光是水电气。一个100多人的单位,曾独占一栋够1000多人使用的大楼,一人一间房。由于有些单位和部门房舍有较大富余,于是发生了私自出租房屋的现象。据学校资产处和后勤管理处的初步统计,全校私自出租的房屋100多处,10000多平方米。2001年,还发生了财务处处长贪污挪用数亿资金的大案。2006年,在全省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专项工作中,吉林大学四个临床医学院将自查自纠出的281万元资金全部上缴省专项治贿账户。但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校中层干部再三向记者强调,并校本身并不是欠债的真正原因所在。他认为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投入不足。这一点,3月26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关于吉大财务问题的提问时也承认,“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不成比例。政府没有一比一地用资源来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光来自中央的经费保障不够,就是省里的一些经费也往往无法兑现。2001年2月,教育部与吉林省决定共建吉林大学并承诺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分别投入4亿元和3亿元建设经费,但实际上,由于吉林财政本身的不景气,吉林省配套经费实际落实1.5亿元,其余部分只有通过政策性减免执行。
高校政府银行各打算盘 谁制造了高校贷款黑洞?
高校究竟有多大的偿还能力?朱永新算了一笔账,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不可能有结余;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详细
多少大学离破产不远
日前,审计署向社会公布的对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中国农业银行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贷款。近年来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一些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其他还贷资金来源也很有限,使银行贷款面临潜在风险。>>>详细
身背重债的大学是在施苦肉计吗?
先从学校自筹来说。学校自筹势必会卖资源、卖地产、卖分数、卖原则、卖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本就稀薄但却珍贵的信誉。一些大学在政府的召集下,卖城中的老校区。这虽不失为一招,但传统名校的校区被卖作他用,有贻骂后人之虞,更多的是有价无市,卖不出去。>>>详细大学“哭穷”有何用吉大选择“哭穷”自然有自己的“小九九”,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且吉大“哭穷”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校2006年从财政部、教育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争取到了1.05亿元额外资金就是明证。估计吉大这么一哭穷,银行兴许还会发发善心,免除一部分利息。但是哭穷也要选择对象,对师生哭穷似乎就有些不妥了。>>>详细
资料图片
欠债风波影响
2004年8月27日,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张保庆曾带领发展规划司、直属高校办公室、人事司、财务司到吉林大学,学校领导就曾专门汇报了学校的经费困难问题。
对周其凤校长的任命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救火色彩。
在和本刊记者的通话中,他明确地告诉记者,原本的任命就是要他来“堵枪眼”的。
周在上任的第二天,就收到了附近一家法院的通知。要求学校交七千多万的教师的实验保险金和实验保险滞纳金。这正是学校当时在银行里能够动用的钱数。“如果把这七千多万给他们,马上我们一个月的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周说。
面对资金链的严重危机,走马上任的周其凤曾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减少运行成本,《吉林大学2005-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调整校园布局,加快地学部和理学部南迁。
其次是建设集约型校园。医学院甚至提出口号“顿省米一把,十年买匹马”。这些努力也初见成效。2006年,吉大额外争取财政部修购专项、地方政府拨款等资金1.05亿元,2005年到2006年清理学生欠费1.65亿元,同时连续两年压缩行政性经费10%~20%,加上实际支出过程中压缩支出,当年节省费用近8000万元。
但是,这对巨债下的吉林大学来说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而且原有的一些矛盾也借此展现。此次自曝风波,记者即听到是因有人心怀不满而将其捅出的传闻。
在吉林大学自曝财务危机不久,2007年3月29日上午,教育部调研组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吉林大学。
一直盛传的“卖地”传闻也开始进入实际操作。3月22日,校党委书记张文显主持召开第二十六次党委常委会议,会上成立了房地产开发置换工作领导小组。(何忠洲)
面临窘境——“上挤下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为解决还贷和还债,学校今年准备在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1.5亿元,用来还拖欠施工队的款;硬贷款1.5亿元,“这钱基本上都是用来‘倒贷’,‘以贷还贷’”。这位四十年来血压保持正常值的高校财务处长,2005年血压涨到了110/170毫米汞柱。他用“上挤下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12个字来形容自己和学校面临的压力和窘境。>>>详细
大学贷款扩校办学能走多远?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高等院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大学贷款扩校能走多远?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纷纷质疑高校这股盲目负债办学之风。>>>详细高校“债务包袱”最终压驼谁的背?
换言之,学生家长将成为高校巨额债务的最终“买单者”。倘若我国老百姓普遍较为富裕、能接受高额的高等教育收费倒也无妨,问题在于,从近来的报道来看,目前我国许多老百姓都难以承受高校高额的学费。>>>详细负债高校的角色之惑
企业化营销,非企业化管理,这样的“双轨制”,自然容易产生漏洞。拿贷款来说,谁来测评高校的合理负债率?谁来审核每一个贷款项目是否符合教育及城市发展规划?谁来监控每一笔贷款的投向及运作效率?若金融机构基于对高校公共事业属性及其背后政府信誉光环的认同,而放松对高校贷款的控制,那就难免出问题了。>>>详细